|
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 | 损害赔偿律师专业解读
来源:苏州律师法律咨询服务网 作者:损害赔偿律师
摘要:本文由专业损害赔偿律师深入解析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的法律问题,包括物业安全保障义务、责任认定标准、司法实践案例及维权指南。.........
近年来,随着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加,高空抛物、坠物事件频发,对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作为专业处理此类纠纷的损害赔偿律师,我们经常接到关于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的咨询。本文将从法律规范、责任认定、司法实践等多个角度,系统解析物业公司在高空抛物事件中的法律责任,帮助业主和物业公司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有效防范和化解相关法律风险。
一、高空抛物的法律规范体系
1. 民法典的核心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明确规定:"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
该条同时规定:"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 这一规定为确定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据。
2. 司法解释的细化规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的解释(一)进一步细化了高空抛物、坠物致害责任的裁判规则。其中明确规定,经公安等机关调查,在民事案件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仍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的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
3. 物业管理相关法规
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及各地方物业管理法规中,均规定了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做好物业管理区域的安全防范工作。这些规定与民法典相结合,共同构成了认定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的完整法律框架。
二、物业公司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与边界
1. 物业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性质
根据专业损害赔偿律师的分析,物业服务企业的安全保障义务性质上属于竞合义务,既是法定义务,也是合同义务。作为法定义务,它直接来源于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作为合同义务,它体现在物业服务合同、物业管理公约等文件中约定的物业管理职责范围内。
2. 安全保障义务的具体内容
物业服务企业为防范高空抛物、坠物应当采取的"必要安全保障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其一,警示标志设置义务
在小区公共区域、电梯间等醒目位置设置禁止高空抛物的警示标识,明确告知业主高空抛物的危害及法律后果。
其二,物理防护措施义务
根据小区楼宇结构和布局,在可能发生高空抛物的区域安装必要的防护设施,如防护网、遮挡棚等,尤其是在人行通道、儿童游乐区等人员密集区域。
其三,监控设备配置义务
在合理位置安装监控设备,覆盖可能发生高空抛物的区域,为事后调查和取证提供技术支持。监控设备的选择和安装位置应当科学合理,能够有效捕捉高空抛物行为。
其四,日常巡查与维护义务
定期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如外墙破损、阳台搁置物等可能坠落的物品。建立巡查记录制度,形成完整的工作台账。
其五,宣传教育义务
通过小区公告栏、微信群、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定期向业主宣传高空抛物的危害及法律责任,提高业主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3. 安全保障义务的判断标准
关于物业服务企业安保义务的具体内容,目前法律上仅有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关于"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表述,由于过于原则和笼统,导致法官对于物业服务企业应尽哪些安全保障责任、应尽到什么程度,很难把握。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结合以下因素综合判断:
首先,考虑小区实际情况和物业收费标准。不同档次的小区、不同标准的物业服务收费,对应的安全保障义务要求也会有所差异。其次,参考行业标准和惯例。物业服务企业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物业管理行业的通常标准和惯例。再次,评估措施合理性和有效性。物业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合理、有效,是否能够切实降低高空抛物风险。
三、物业公司的责任认定与承担方式
1. 物业公司的责任性质
根据专业损害赔偿律师的分析和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观点,建筑物抛坠物致害情形下,物业服务企业违反安保义务应承担的是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这种责任形态意味着:
首先,物业公司的责任是补充性的,而非首要责任。在具体侵权人明确的情况下,由侵权人承担直接责任;物业公司仅在其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物业公司的责任是过错责任,而非无过错责任。只有当物业公司未履行必要的安全保障义务且存在过错时,才承担责任。再次,物业公司的责任是相应责任,而非完全赔偿责任。法院会根据物业公司的过错程度和行为的原因力,确定其应当承担的责任比例。
2. 具体侵权人明确时的责任承担
当高空抛物的具体侵权人能够确定时,责任承担遵循以下规则: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
在诉讼程序上,被侵权人可以将物业服务企业和具体侵权人作为共同被告诉至法院,人民法院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确定具体侵权人的直接赔偿责任和物业服务企业相应的补充责任。
在B市法院审理的一起高空抛物受损人向物业公司索赔案件中,原告的车辆在小区停放期间,前挡风玻璃被空中掉落的铁块砸中而发生爆裂。公安机关经多次实地走访、查看监控仍无法查明高空抛物的具体侵权人。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作为建筑物管理人未能尽到相关的安全保障义务,结合被告的过错,认定被告应对原告车辆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
3. 具体侵权人不明时的责任承担
当高空抛物的具体侵权人难以确定时,责任承担更为复杂:
根据《解释》的规定,经公安等机关调查,在民事案件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仍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的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其余部分损害则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适当补偿。
这意味着在具体侵权人不明的情况下,违反安保义务的物业服务企业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受害人其余部分的损害,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适当补偿。此种情况下,物业公司的责任不再是补充责任,而是直接责任。
在A省法院审理的一起高空抛物致人损害案件中,受害人被高空抛下的矿泉水瓶惊吓摔倒致残,经调查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作为物业服务企业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已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高空抛物,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最终判决被告赔偿原告医疗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各项损失。
4. 物业公司的追偿权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的规定,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补偿后,有权向侵权人追偿。那么,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后是否享有追偿权呢?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官的分析,物业服务企业承担责任后,同样享有追偿权。具体侵权人确定后,已经承担责任的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有权向具体侵权人追偿。这与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追偿权类似,体现了法律对实际责任人的最终追究。
四、高空抛物纠纷的司法实践与裁判趋势
1. 物业责任认定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民法典的实施和司法解释的出台,高空抛物纠纷的裁判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从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对物业公司责任的认定呈现出以下趋势:
趋势一:逐步扩大物业公司的安全保障义务
法院对物业公司安全保障义务的要求逐步提高,不仅要求物业公司设置警示标志,还要求其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技术防范措施,如安装高空监控摄像头等。
趋势二:更加注重责权对等原则
法院在认定物业公司责任时,会考虑物业公司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避免过度加重物业公司的责任,体现责权对等的法律原则。
趋势三:强调过错与责任相适应
法院会根据物业公司的过错程度确定其责任范围,过错越大,责任越重,体现过错与责任相适应的法律原则。
2. 典型裁判规则分析
根据专业损害赔偿律师对大量高空抛物案例的研究,法院在裁判高空抛物案件时形成了以下典型规则:
规则一:物业过错的举证责任分配
在高空抛物案件中,被侵权人需初步证明物业公司未采取必要安全保障措施;物业公司则需提供证据证明其已履行安全保障义务,否则可能承担不利后果。
规则二:责任比例的裁量因素
法院在确定物业公司的责任比例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物业公司过错的严重程度、高空抛物发生的频率、小区实际情况、物业收费标准、损害后果的严重性等。
规则三:补偿责任的公平裁量
在具体侵权人不明时,法院会根据公平原则,结合案件具体情况,确定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的补偿责任范围,通常不会是全额补偿,而是适当补偿。
在C市法院审理的一起高空抛物案件中,原告在小区内被高空抛下的建筑腻子砸伤,无法查明具体侵权人。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私自进入封闭小区捡垃圾有过错,承担30%责任;物业公司承担13%的赔偿责任;14名业主分别承担6%、5%、3%和1%的补偿责任。这一判决体现了法院根据各方过错程度和责任大小,合理分配责任比例的思路。
五、高空抛物受害者的维权路径与策略
1. 证据收集与保全
高空抛物事件发生后,受害者应及时收集和保全证据,为后续维权奠定基础:
第一步:立即报警处理。高空抛物事件发生后,应立即报警,由公安机关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公安机关的调查记录、询问笔录等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证据。
第二步:固定现场证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现场情况进行拍照、录像,记录抛落物品、损害后果、具体位置等信息。如有目击证人,应尽可能获取其联系方式。
第三步:及时就医并保留医疗记录。如果高空抛物导致人身伤害,应及时就医治疗,并保留所有医疗记录、费用票据等,以便后续索赔。
第四步:收集物业履职证据。注意收集物业公司是否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证据,如小区是否有警示标志、监控设备、防护设施等。
2. 责任主体的确定
根据专业损害赔偿律师的建议,高空抛物受害者应根据不同情况确定责任主体:
情况一:具体侵权人明确
如果能够确定具体侵权人,受害者应当将具体侵权人作为首要索赔对象。同时,如果物业公司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可将其列为共同被告。
情况二:具体侵权人不明
如果无法确定具体侵权人,受害者可将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和物业公司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补偿责任,物业公司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3. 赔偿范围的确定
高空抛物造成的损害赔偿范围主要包括: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的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此外,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侵害自然人人身权益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在高空抛物导致严重损害后果的情况下,受害者可以主张精神损害抚慰金。
需要注意的是,高空抛物可能不仅涉及民事赔偿责任,如果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根据相关规定,故意从高空抛弃物品,尚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足以危害公共安全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处罚。因此,高空抛物行为的法律后果可能远超民事赔偿范畴。
六、物业公司防范高空抛物法律风险的实务建议
1.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的措施
为有效防范高空抛物法律风险,物业公司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措施一:建立高空抛物防控专项制度
制定专门的高空抛物防控管理办法,明确工作职责、巡查频次、记录要求、应急处置流程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防控机制。
措施二:加强公共区域安全管理
对小区公共区域进行定期安全评估,识别高空抛物风险点,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在儿童游乐区、人行通道、停车场等区域加强防护。
措施三: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档案,详细记录安全巡查、设施维护、宣传教育等工作情况,为可能发生的纠纷提供证据支持。
2. 强化技术防范手段的建议
物业公司应当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提升高空抛物防控能力:
首先,考虑安装高空抛物监控系统。选择适当位置安装专门针对高空抛物设计的监控设备,确保覆盖范围全面、图像清晰可用。其次,利用科技手段加强预警。探索使用智能识别技术,对高空抛物行为进行自动识别和预警,提高防控效率。再次,确保技术设备有效运行。建立监控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检查、维修,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3. 加强业主沟通与宣传教育的策略
物业公司应当积极开展业主沟通和宣传教育工作,共同预防高空抛物:
定期组织高空抛物危害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典型案例、法律讲解等方式,提高业主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建立业主沟通反馈机制,及时回应业主对高空抛物问题的关切和投诉,鼓励业主相互监督。与社区、派出所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高空抛物防控合力,共同营造安全、和谐的社区环境。
结语
高空抛物行为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厘清小区高空抛物物业承担什么责任对于预防和解决此类纠纷至关重要。作为专业的损害赔偿律师,我们建议物业公司应当积极履行安全保障义务,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降低法律风险;对于受害者而言,在遭遇高空抛物损害时,应当及时收集证据,依法维权,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随着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实施,高空抛物法律规则不断完善,为各方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通过明确责任、加强预防、依法维权,我们共同努力,定能有效遏制高空抛物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